內容目錄
永續發展是什麼?簡單易懂的定義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一種發展模式,旨在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簡單來說,永續發展強調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和社會公平,確保地球資源能夠永續利用,讓未來世代也能享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永續發展的概念由來
永續發展的概念源於1970年代全球環境運動興起的背景。隨著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加速,人們開始認識到無節制的資源開發和環境污染對地球造成的威脅。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舉辦了首次人類環境會議,首次將環境問題納入國際政治議程。
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發布《世界保育策略》報告,首次提出「永續發展」這一概念。這份報告強調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育必須同時進行,才能維持地球生態系統的長期健康。
聯合國「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簡介
永續發展概念真正獲得全球關注,是在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又稱布倫特蘭委員會)發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又稱《布倫特蘭報告》)中。該報告由時任挪威首相的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女士領導編寫,首次提出了永續發展的經典定義:
“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這個定義包含兩個核心概念:
- 需求概念:特別是世界上貧困人口的基本需求,應給予最優先考慮
- 限制概念:技術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當代和未來需求能力施加的限制
報告指出,環境、經濟和社會福祉是相互依存的,要實現真正的永續發展,必須在這三個維度上同時取得進展。這一思想後來發展成為永續發展的「三原則」或「三重底線」。
永續發展與現代社會的關聯
在現代社會中,永續發展已從環保運動的理想,演變為指導政府政策、企業策略和個人生活選擇的重要框架。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生物多樣性喪失、社會不平等擴大等挑戰日益嚴峻,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
永續發展與現代社會的關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系統思考:永續發展要求我們以整體系統的視角看待問題,認識到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是相互關聯的。例如,氣候變遷不僅是環境問題,也會影響糧食安全、人口遷移和經濟發展。
2. 跨代公平:永續發展強調代際公平,要求我們在滿足當前需求的同時,不剝奪未來世代的發展機會。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負責任地管理自然資源,減少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
3. 全球合作:永續發展是一個全球性挑戰,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無論是應對氣候變遷、保護海洋生態,還是消除貧困,都需要各國政府、企業和公民社會的協作。
如今,永續發展已成為評估一個國家、企業或社區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越來越多的政府將永續發展納入國家戰略,企業將永續理念融入經營模式,個人也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永續發展三原則詳解
永續發展立基於三大原則: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和環境保護。這三個原則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只有在三方面同時取得進展,才能實現真正的永續發展。
經濟發展原則:促進繁榮與創造就業機會
經濟發展原則強調創造繁榮和提高生活品質,同時確保這種增長是包容、公平且對環境負責的。永續的經濟發展不僅追求GDP增長,更注重增長的質量和分配公平性。
核心要素:
- 綠色經濟:發展低碳、資源高效和社會包容的經濟模式。例如,可再生能源產業不僅減少碳排放,還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數據,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提供了約1,200萬個工作崗位。
- 循環經濟:從「開採-製造-丟棄」的線性模式轉向「減量-重複使用-回收再生」的循環模式。荷蘭飛利浦公司實施「產品即服務」商業模式,不賣燈具只賣照明服務,鼓勵產品設計更節能耐用。
- 永續消費與生產: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浪費和污染。例如,H&M集團的服裝回收計畫和Levi’s的水資源節約生產技術都是永續生產的範例。
- 包容性增長:確保經濟增長的成果能惠及所有人,特別是弱勢群體。微型金融機構如孟加拉的鄉村銀行(Grameen Bank)通過小額貸款幫助貧困人口創業,促進包容性增長。
現代案例:
- 丹麥在發展風力發電產業的同時,創造了約33,000個工作崗位,風電佔其電力供應的50%以上
- 德國的「能源轉型」(Energiewende)計畫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也促進了清潔能源技術創新和出口
- 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實施循環經濟策略,到2050年實現完全循環經濟的目標
社會公平原則:消除貧窮與提升教育機會
社會公平原則關注人類福祉、社會公正和機會平等,強調所有人都應該有尊嚴地生活,獲得基本服務和參與社會決策的權利。
核心要素:
- 基本需求滿足: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充足的食物、清潔的水、適當的住房、基礎醫療和教育等基本服務。例如,瑞典的全民醫保和教育系統確保了每個公民享有高品質的基本服務。
- 社會包容:消除基於性別、種族、宗教、殘疾等因素的歧視,促進弱勢群體參與。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和挪威的性別平等措施都是社會包容的典範。
- 賦權與參與:確保人們有機會參與影響其生活的決策過程。印度的73次和74次憲法修正案賦予地方政府更多權力,增加了公民在地方治理中的參與。
- 代內和代際公平:在當代人之間實現公平分配資源和機會,同時確保未來世代的福祉。紐西蘭的「幸福預算」(Wellbeing Budget)將國民幸福而非單純GDP增長作為政策目標。
現代案例:
- 哥斯大黎加將軍費轉用於教育和醫療,實現了高識字率和長壽
- 印度Kerala邦雖然GDP不高,但通過投資教育和醫療,實現了高生活質量
- 芬蘭的全民基本收入試驗項目探索減少貧困和增加社會包容的新模式
環境保護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資源永續利用
環境保護原則關注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確保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支持當代和未來世代的需求。
核心要素:
- 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保護瀕危物種和重要棲息地。哥斯大黎加通過生態旅遊和環境服務付費計畫,成功逆轉了森林砍伐趨勢,森林覆蓋率從1980年代的21%提高到現在的52%。
- 污染控制:減少空氣、水和土壤污染,保護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中國的「藍天保衛戰」通過嚴格的大氣污染控制措施,顯著改善了多個城市的空氣質量。
- 資源可持續管理:確保可再生資源的使用不超過其再生速度,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應有替代方案。挪威的漁業管理系統確保了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魚類種群保持健康水平。
- 氣候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瑞典承諾在2045年前實現淨零排放,是全球氣候行動的領導者。
現代案例:
- 不丹不僅實現碳中和,更是碳負排放國家,森林覆蓋率超過70%
- 荷蘭的「空間換水」(Room for the River)項目通過還河於自然的方式,提高了防洪能力
- 澳洲大堡礁海洋公園的分區管理系統平衡了保育需求和經濟活動
三大原則相互支持、相輔相成。例如,環保產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經濟+環境);提高女性教育水平有助於減少人口增長壓力(社會+環境);公平分配自然資源收益可減少貧困(經濟+社會)。真正的永續發展必須是三大原則的平衡發展,而非犧牲其中任何一個方面。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17項是什麼?
SDGs 17項目標全面介紹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是2015年9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包含17個目標和169個具體目標,旨在到2030年消除貧困、保護地球和確保所有人的和平與繁榮。這些目標被所有193個聯合國成員國一致通過,代表了全球永續發展的共同願景。
以下是17項SDGs的簡要介紹:
目標1:消除貧窮
-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極端貧窮(目前定義為每日生活費低於1.25美元)
- 實施適合國情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貧困和弱勢群體的抵禦風險能力
目標2:零飢餓
- 到2030年,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
- 改善營養狀況,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
- 到2030年,使農業生產力和小規模糧食生產者的收入翻倍
目標3:良好健康與福祉
- 到2030年,降低全球產婦死亡率,終止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等流行病
- 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確保人人獲得優質的醫療服務
- 到2030年,大幅減少危險化學品以及空氣、水和土壤污染導致的死亡和疾病
目標4:優質教育
- 到2030年,確保所有男女童完成免費、公平和優質的中小學教育
- 確保所有人獲得負擔得起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機會
- 提高青年和成人的識字率和就業相關技能
目標5:性別平等
- 消除對婦女和女童一切形式的歧視和暴力
- 確保婦女全面有效參與各級政治、經濟和公共生活的決策
- 開展改革,使婦女享有獲取經濟資源的平等權利
目標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
- 到2030年,人人普遍和公平獲得安全和負擔得起的飲用水
- 改善水質,減少污染,大幅提高全球廢水處理比例
- 保護和恢復與水有關的生態系統,包括山地、森林、濕地、河流和湖泊
目標7:可負擔的清潔能源
- 到2030年,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服務
- 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 提高能源效率,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技術以提供現代和可持續的能源服務
目標8: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
- 維持人均經濟增長,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至少7%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
- 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努力使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脫鉤
- 到2030年,實現所有男女充分和生產性就業,獲得體面工作
目標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
- 建設有抵禦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包容可持續工業化
- 支持國內技術開發、研究與創新,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 提高工業的資源利用效率,採用清潔和環保技術及工業流程
目標10:減少不平等
- 到2030年,逐步實現和維持最底層40%人口的收入增長
- 賦予所有人權能並促進他們融入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
- 採用財政、薪資和社會保障政策,逐步實現更大的平等
目標11:永續城市和社區
- 確保人人獲得適當、安全和負擔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務
- 提供安全、包容和無障礙的綠色公共空間
- 到2030年,減少城市的人均環境影響,特別關注空氣質量和廢物管理
目標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
- 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和高效利用
- 到2030年,將全球人均食物浪費減半
- 鼓勵企業採用可持續的做法,並將可持續性信息納入報告周期
目標13:氣候行動
- 加強所有國家抵禦和適應氣候相關災害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 將氣候變化措施納入國家政策、戰略和規劃
- 提高對減緩、適應、減少影響和早期預警的教育和能力
目標14:水下生物
- 到2025年,防止和大幅減少各類海洋污染,特別是陸上活動造成的污染
- 到2020年,保護至少10%的沿海和海洋區域
- 制止破壞性捕撈行為,實施科學的管理計劃以恢復魚類種群
目標15:陸地生物
- 到2020年,確保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陸地和內陸淡水生態系統
- 制止森林砍伐,恢復退化的森林,大幅增加全球造林和再造林
- 採取緊急行動,終止偷獵和販運受保護的動植物物種
目標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
- 大幅減少一切形式的暴力和相關的死亡率
- 促進法治,確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司法救助機會
- 大幅減少腐敗現象和各種形式的賄賂行為
目標17: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
- 加強國內資源動員,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稅收和公共收入征收能力
- 加強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和三方區域合作
- 促進有效的公共、公私和民間社會伙伴關係
這17個目標相互關聯,形成了一個整體框架,指導全球各國在2030年前共同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SDGs對全球未來的影響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代表了全球對未來發展方向的共識,其影響深遠而廣泛:
政策框架轉變:SDGs將永續發展從環保議題擴展為涵蓋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框架。與前身「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相比,SDGs適用於所有國家而非僅針對發展中國家,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資源重新分配:SDGs影響了全球發展資金的流向。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估計,實現SDGs每年需要約3.9萬億美元投資,促使國際援助、私人投資和國內公共資金向永續項目傾斜。例如,綠色債券市場從2015年的420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2,900億美元。
企業戰略調整:越來越多企業將SDGs作為戰略規劃的參考框架,重新定義商業目標和實踐。超過9,500家公司加入了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承諾將SDGs納入業務。企業報告也越來越多地參考SDGs,如80%的全球500強企業在其永續報告中提及SDGs。
科技創新導向:SDGs推動了針對永續挑戰的技術創新。例如,目標7(可負擔的清潔能源)刺激了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技術進步,使其成本在過去十年下降約90%;目標14(水下生物)促進了海洋塑料污染解決方案的開發。
公眾意識提升:SDGs增強了公眾對永續發展的認識和參與。全球調查顯示,約75%的人聽說過SDGs,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永續發展議題的參與度顯著提高。「全球氣候罷課」等青年運動直接引用SDGs作為行動依據。
政府問責機制:SDGs建立了自願國別審查(VNR)機制,鼓勵各國定期報告進展。截至2022年,超過170個國家至少提交過一次VNR報告,增強了透明度和問責制。
國際合作新模式:SDGs促進了多方利益相關者合作模式,打破了政府、企業、公民社會和學術界之間的傳統界限。如「SDG17倡議」建立了數百個跨部門合作平台,解決從海洋塑料污染到糧食浪費等問題。
儘管SDGs的進展在COVID-19疫情後遭遇挫折,但它仍是全球最廣泛接受的可持續發展路線圖,為各國提供了共同語言和目標,指引著全球朝向更永續的未來邁進。
各國落實SDGs的成功案例
全球各國正以不同方式落實SDGs,以下是一些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北歐領先模式:芬蘭 芬蘭在SDGs實施方面被公認為全球領導者。其成功經驗包括:
- 建立了全國永續發展委員會,由總理擔任主席,整合各部門政策
- 開發「社會承諾2050」平台,鼓勵和追蹤公民社會和企業的永續承諾
- 公共採購中納入永續標準,政府採購佔GDP的15%,具有巨大槓桿作用
- 「循環經濟路線圖」計劃在2025年前使芬蘭成為循環經濟領導者
亞洲發展典範:南韓 南韓將SDGs整合到國家發展規劃中:
- 「綠色新政」投資約135萬億韓元(1,180億美元),同時應對氣候變遷和創造就業
- 建立K-SDGs國家指標體系,包含17個目標、122個具體目標和214個指標
- 領先全球的電子廢棄物回收體系,通過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回收率達95%
- 「智慧城市」計劃在松島等地實施,整合可再生能源、公共交通和數字技術
拉丁美洲典範:哥斯大黎加 哥斯大黎加雖為中等收入國家,但在環境永續性方面表現卓著:
- 電力系統已實現近100%可再生能源,主要依靠水力、地熱和風能
- 成功實施「環境服務付費計劃」(PES),將森林覆蓋率從1980年代的21%提高到現在的約60%
- 「碳中和國家」計劃致力於2050年前實現脫碳,包括電動交通系統建設
- 廢除軍隊,將資源投入教育和醫療,人類發展指數遠高於同等收入國家
非洲創新模式:盧旺達 從內戰廢墟中重建的盧旺達,在SDGs實施上有創新做法:
- 「Vision 2050」國家發展規劃明確對應SDGs各項目標
- 2008年起禁止塑膠袋,成為全球首批實施此類政策的國家之一
- 「Umuganda」社區服務計劃每月最後一個週六舉行,全國公民參與社區建設
- 通過「性別預算」確保公共資金用於促進性別平等,女性在議會佔比超過60%
小島嶼國家典範:斐濟 作為面臨氣候變遷嚴重威脅的小島嶼國家,斐濟在SDGs實施上展現了韌性:
- 首個發行綠色債券的發展中國家,籌集資金用於氣候適應項目
- 「生態預算」系統將自然資本納入國家財政規劃
- 通過海洋保護區網絡,實現了30%海域受保護的目標
- 「農村電氣化計劃」使用太陽能為偏遠社區提供電力,提高教育和經濟機會
這些案例展示了無論國家發展水平、資源條件或文化背景如何,都能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永續發展路徑。成功經驗的共同點包括:強有力的政治承諾、政策一致性、多方利益相關者參與,以及針對本地情況的創新解決方案。
永續發展為什麼重要?影響與趨勢分析
因應氣候變遷與資源枯竭
永續發展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為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氣候變遷和資源枯竭挑戰:
氣候變遷迫在眉睫: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如果不採取緊急行動,全球溫度可能在2030年前升高超過1.5°C,導致嚴重且不可逆的後果。氣候變遷已經影響著世界各地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社區:
- 極端天氣事件(如熱浪、乾旱、洪水)頻率和強度增加
- 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社區和小島嶼國家
- 糧食和水安全面臨風險,可能加劇衝突和遷徙
自然資源壓力加劇: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已超過地球再生能力:
- 根據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計算,人類每年消耗的資源相當於1.7個地球的再生能力
- 淡水資源緊張,約40億人每年至少面臨一個月的嚴重缺水
- 土地退化影響全球約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威脅糧食生產
- 礦產資源如銅、鋅、金等關鍵金屬的高品位礦產日漸稀少
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科學平台(IPBES)的評估表明,約100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許多可能在幾十年內消失:
- 全球約75%的陸地環境和66%的海洋環境已經被顯著改變
- 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種群平均下降了68%
- 許多生態系統服務(如授粉、水淨化、土壤形成)正在退化
永續發展提供了應對這些挑戰的框架和解決方案:
- 促進清潔能源轉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 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使


